“一个人的健康是基础的基础,人民的健康是国家的基础。”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康健中国2030”计划纲要》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人民健康是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的重要标志”。
202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尊师重教的战略位置上,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由此可见,全民健康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互不相同、密切相关的。为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迫切需要正确认识和有效把握全民健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逻辑。
健康人与全面小康社会的逻辑关系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小康社会”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美好向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由此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中国老年人美好夙愿的继承,是中国人民今天与他们合作愿望的凝练。其中,健康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
”这不仅表明了全民健康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确联系,而且强调了全民健康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和惩治全民健康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一方面,全民健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国家繁荣和民族繁荣的重要标志,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保障人民健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卫生事业蓬勃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出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健康和健康增长的新方式。与此同时,我们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健康威胁和隐患,如重大疾病、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安静的食物和药品。
例如,由于人均健康和健康资源的相对短缺,激烈的市场竞争减少了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和休闲养生的时间,消除了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健康储蓄”,增加了人们的健康风险。这说明,只有丰富和保障全民健康,才能真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另一方面,全面小康社会是全民健康的现实保障。
实践证明,全民健康不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而是上升为一个影响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整体、整体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从“两百年”目标的战略高度和总体愿景来重新认识全民健康。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党的建设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就 国际公认的主要健康指标包括平均预期寿命、婴儿和产妇死亡率。中国人均寿命由建国初期的35岁和1981年的67.9岁跃升至2019年的77.3岁,母婴死亡率由1990年的32.9和88.9/10万下降至2019年的5.6和17.8/10万。
中国的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实现了国家提前统一的千年增长目标,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虽然中国在卫生保健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但在国家卫生保健和卫生保健治理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比如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属性需要进一步凸显;医疗资源总量和结构需要优化,城乡、地区和群体之间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需要提高;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体系不健全;需要培育有利于健康和健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增长方式和治理方式;目前从实现重在治病到重在人民健康还有一定差距;等等。为促进全民健康福祉,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大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有效应对突发疫情和各种健康风险,完善国家健康促进政策,共同构建健康合作的人类健康主体,加快弥补国家健康不足,建设全民共享的健康中国,是必要和紧迫的。首先,继续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
各地区、各部门要丰富对健康中国建设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加快扩大优质医疗资源和区域均衡结构,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公平、便捷、系统的卫生保健服务。围绕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重大问题,加快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健康教育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实现从重治病到重人民健康的基本转变。其次,大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第一,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的执法法律,运用科学合理的法规,防止各种健康风险的发生,阻止健康风险的蔓延。
比如,要进一步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出台生物安宁法,加强国家生命健康的法律保障。二是加大公共卫生和医疗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特别是培养预防医学和病毒学高精度人才,加强传染病防控软实力建设,防患于未然。
再次,着力完善重大疫情、灾害救助体系。一是从制度上明确在紧迫情况下先救治、后结算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确保急症患者不因巨额医疗用度被清除在救治的院门之外。二是完善社会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机制,使特殊病患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康健需求有可预期的兜底政策保障。
三是增强官方慈善机构与民间慈善主体的衔接事情,充实发挥各种慈善组织的功效,确保在重大疫情、灾害期间各种社会主体的物资捐赠的流通渠道流通,救助资源的调拨有严格的治理制度。 复次,完善国民康健促进政策。一是做好青少年的康健促进事情。
久坐少动是影响小我私家康健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业压力、恒久上网与过分肥胖增添了部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惰性,压缩了青少年自觉户外运动的时间。监护人外出务工在某种水平上所形成的责任缺位,增加了农村地域一些青少年的非康健行为。控制青少年非康健行为、停止青少年亚康健态势,是全面小康路上必须做好的重点事情之一。二是应从制度上要求各种用工主体改善事情情况,适度减轻劳动强度,严格控制加班时长,从而保障他们的身体康健,增进青壮年阶段的“康健储蓄”,从康健储蓄上应对暮年康健风险。
最后,携手打造人类卫生康健配合体。人类卫生康健配合体是对人类运气配合体理念的富厚和生长,是对人类运气配合体理念在卫生康健领域的生动阐释。
当今世界正逐渐联络成一个休戚与共、运气相连的“地球村”,任何国家在应对卫生与康健威胁和挑战时都无法独善其身。携手打造人类卫生康健配合体,是中国在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冲刺阶段,基于全球的视野所提出的科学理念,并接纳的务实行动。当前,我们应在推行国际义务、到场全球康健治理方面增强国际互助、提倡团结相助,完善公共卫生宁静治理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速度,维护地域以致全球公共卫生宁静,为全民康健和全面小康提供坚强保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度监测与政策优化研究”(18VSJ016)阶段性结果) (作者单元:江西财经大学)泉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春根 陈起风接待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民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本文来源:开云app官网-www.hainaguo.com